第四回     雄鷄啼叫原為修口德                    回主頁        回總目

                驢馬負重正是還前因

 

  濟公活佛     降                  民國七十年三月廿四

                                                               歲次辛酉年二月十

      

詩曰:  

人期六畜旺成群。飼餵三餐用力勤。

 

父母親情多淡忘。生財動物價斤斤。

又詩:

籠鷄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

 

怕死貪生原一理。成仁取義業障完。

  

濟佛曰: 世人飼養六畜,都希望興旺成群,所以極盡心力的去照顧牠,一來自己可以食用,二來可以賣錢。反過來,對雙親是否有如此耐心服侍盡孝呢? 三餐飯食是否按時款待? 身體不適是否延醫診治? 臥房是否常為整理? 父母病時為人子女是否憂心如焚? 世人所飼養的鷄、鴨、猪、牛,都三餐按時餵食、供水; 一遇染病,立即延請獸醫診治;臥室巢屋常為消毒清洗,一切服務週到; 若對雙親沒有這般盡心的話,你已犯「不孝」大罪,要趕快反省改過!    

   人都貪生怕死,被蚊子輕咬一口就受不了,非打死牠不可。聽到一句不關痛癢的話,亦心如刀割,氣暴如雷。足見人類都很     愛惜自己的生命,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孝經云: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但若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犧牲性命,此乃大忠大孝,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壯擧。一人犧牲,可救萬民生命,此死謂之「再生」,靈魂昇天,逍遙天界,萬年俎豆馨香。畜道弱小身軀,被人宰殺食用,也是一種成仁取義壯擧,世人當懷有感恩心情,切勿弱肉強食而無忌,楊生準備上蓮臺吧!

楊生曰: 遵命,不知今日我們要往何處訪問呢?

濟佛曰: 今年是鷄年,我們現在就去訪問鷄兄鷄姐吧!

楊生曰: 是的。......坐在蓮臺一路順風,夜色淡淡,不知何家有養鷄?

濟佛曰: 我們往臺中郊區太平鄉之養鷄場吧!

楊生曰: 瞬間來到鄉郊,好大的一棟鷄舍。夜色已晚,牠們好像都在睡覺了,不過有些還在吃飼料呢!

濟佛曰: 牠們還在吃「宵夜」。因已習慣了環境,所以夜間一付「鷄眼」還能尋找食物。

楊生曰: 為何不見牠們的人形?

濟佛曰: 為不使世人迷惑不解,所以我令牠以現在身形,以人語和我們交談! 更為離奇。

楊生曰: 牠們可以說人話嗎?

濟佛曰: 當然可以。你不曾聞到晨鷄啼叫,人們都曉得起床,足見人類也聽懂「鷄語」!

楊生曰: 恩師說的是。

濟佛曰: 我先施佛法,使牠覺悟,以便用人語交談! ......「雄鷄! 雄鷄! 你每天啼叫是什麼含意? 」

雄鷄曰: 我是「晨鍾」的代表,我帶業而來,清晨作了這個信號,催促人們該起床了,我是施號員。因天生如此,除非嗓子啞了,否則一到清晨,喉中癢得難受,不啼叫,喉嚨就很不舒服!

楊生曰: 眞有意思! 不喊就不痛快,你來歷如何,介紹一下給眾生知道好嗎?

雄鷄曰: 善士啊! 你不要讓我獻醜,好嗎?

楊生曰: 你的聲音優美,何必客氣?

雄鷄曰: 善士既然不放過我,我也就實說了。我以前是一位農夫,生性暴烈,一遇不順意之事,便破口大罵,不論父母、長上、親友。

    三字經或粗野下流的話,一樣照罵不誤。父母時常罵我五倫不分,禽獸不如,但我毫無悔意,更加破口咀罵。生性如此,難以改移。只因惡口,一生四處得罪眾人。死後冥王判我在割舌地獄受罰,以磨煉我的原靈,刑畢,判我轉生為雄鷄,但生為雄鷄本性仍然好鬪。因失口德,亂罵父母長上,投生為鷄,一到清晨,東方露白,我喉中禁不住想啼叫,伸長了脖子,用力呼叫: 世人啊! 驚醒了! 不要學我這付模樣。我天天叫醒世人,使他們能夠起來工作,我這樣立德造功,以贖前生之罪。前世五倫不分,轉生為鷄,「鷄目」看見母鷄時,一時眼睛昏花,不論牠們是否生我之母鷄,一律向其求歡,所以鷄常被世人罵曰: 「畜生! 五倫不分。」,無奈業力引誘,使我無法自主,做出這種「禽獸行為」! 希望世人多修口德,不可「亂啼」! 以免像我一到清晨便哭啼喊叫,後悔已經太晚了!

濟佛曰: 你勿悲傷,你轉生為鷄,嚐受到報應的味道了。不過,鷄有五德: 上有頭冠曰「文」,足有博矩曰「武」,前趾能鬪曰「勇」,清晨能啼曰「信」,見食相呼曰「義」,鷄有此五德,人能如此嗎?

    鷄雖然成為人類家中六畜之一,仍有不少美德,希世人多學習!

楊生曰: 聽罷雄鷄述說,甚有勸世意義,不知牠們被宰殺時,感覺如何呢?

濟佛曰: 這要詢問另外一隻母鷄了,牠已轉生為鷄二次,我先為牠點化,再要牠說出被殺的經驗。

楊生曰: 請問你第一次轉生為鷄時,被宰殺時的心情如何?

母鷄曰: 不要談了,想起來心裡就害怕! 我前世轉生在鄉村農家,是現代人最喜歡吃的「土鷄」。當我突破蛋殼,看見天日時,主人餵以白米,不久就由母親帶我們七個兄妹到田中覓食,經過半年,

    我們已經長大。一天,來了一位鷄販,他載著鷄籠前來,向主人說有鷄可賣否? 主人說: 「有有! 不過土鷄價錢要高些才賣。」

    鷄販說: 「當然! 當然! 」我們的命運就此決定了。鷄販拿了網罩追捕,我們驚慌奔跑,但速度有限,還是被網住,捉進籠內。主人賣了錢,心中歡喜,却不管我們死活。我們被送進市場,鷄販向賣菜主婦說: 「純正土鷄,肉最好吃,不是純種不要錢。」如

    此一隻一隻,分散各家。我被一位主婦買去,她心中高興的說她買到土鷄了。回家之後,便準備熱水,用刀向我喉頸一割,一聲哀叫,痛得死去活來,爭扎了幾下,覺得鮮血直冒,全身乏力,又將身軀投在開水鍋中烹煮,此刻覺得全身刺痛,一時昏昏沌沌,靈魂便逃出鷄體,一股力量引我向地府報到,因罪業未完,所以又再投生一次,此世脫罪後,就可轉世為人了。

楊生曰: 聽牠的話甚為可憐,不知宰殺及吃鷄肉的人會怎樣?

母鷄曰: 人類只是吃到我的「屍體」,吃不到我的「靈魂」。殺我者因我被殺時,一時驚慌,有時靈魂飛奔,躲避在他身後。若殺生太多,許多動物靈性未去轉生,圍繞着殺生者身邊,久之,劊子手的身形受其同化,形貌常有相似特徵。

楊生曰: 恕我打斷你的話。剛才所說,是否屬實呢?

濟佛曰: 母鷄所說是合乎羅輯的,譬如一個人進入學校求學,久之,就有「書生味道」。一個人從商久了,就有「商人味道」。耕農的,有「泥土味道」。做工的,有「工人味道」。專門殺生的,也有他的「葷腥味道」。昔孟母為何三遷,就希望孟子接近學校,以便養成向學上進的習性。與賭友相處,久也成為賭徒; 與善人相交,儘成善人。這就是「習性感染」,「心形中和」作用。常親近聖佛,久成佛心佛面。萬事同此一理。

楊生曰: 「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就是這個道理吧! 母鷄啊! 至於吃鷄肉的人,有什麼關係呢?

母鷄曰: 鷄群生活的水準,雖隨着時代有顯著進步,但衛生、飲食、居住,總在一個籠子內,感染病菌機會甚多,所以身上常染有病毒。由於形體殊異,有病難言,無法得到醫治,一付「病軀」,常成為世人宴上「佳餚」,不知不覺中,將病毒帶入人體。我們沒有能力叫你不要吃我們的肉,只寄望你們吃鷄肉時,要注意衛生,俗語說: 「病從口入」,若貪吃魚肉,吃到「病鷄」的話,請不要怪我們就好了!

楊生曰: 你說的很誠懇,常見經書上說: 「吃八兩,還半斤」。確有這一回事嗎?

母鷄曰: 我不敢如此說,但肉吃多了,有害無益却是事實。有時不止還半斤,甚至還了一命,怎麼說呢? 許多人吃了肉類太多,脂肪過剩、毒質感染,患了血濁、中風、高血壓、癌症等病,終至醫藥罔效,不是「賠了一命」嗎?

濟佛曰: 說得是。以前的人,食肉機會較少,現在物質豐盛,魚肉三餐上桌,吃得太多,營養太好,所以患「富貴病」的人越來越多,醫生有時也是束手的!

楊生曰: 請  恩師再點化這隻小鷄,令牠回復記憶,便於交談!

濟佛曰: 好的! 我施佛法! ......「小鷄! 你出世不久,趕快說出為什麼前世不修,今天跑到這個籠子來呢? 」

小鷄曰: 我前世是小太保,整天不務正業,吃迷幻藥,結群勾黨搶劫偷盜,並四處勒索善良,魚肉鄉民,五年前在街上搶劫錢財,被警方逮捕,移送法辦,被搶決斃命。死後靈魂被黑白無常押至地府,經閻王審判嚴刑,令投生為鷄五世,週前才轉世,一切尚迷迷糊糊。現活在這一大遍的的鷄舍內,也是一個刑罰。既來之,則安之,我也無話可說。

濟佛曰: 為人「魚肉鄉民」,現在也將被「鄉民魚肉」了。雖然閻王提早給你投胎,但還是在鐵籠裡度日! 好好修吧!

楊生曰: 牠們是屬於「飼料鷄」,三餐主人就送飯來,倒也快樂,好像正受人類「供養」哩! 牠們既是受惡報而來,被供養長大,賣出被宰殺食用,照理說是應該自受的罰報,為什麼說世人殺生不宜呢?

濟佛曰: 我擧一個例子吧! 譬如一個人欠你債務,你總不能殺他還債吧!

    當訴由法律解決,或用其他方法償債。聖佛是基於仁者同情心,不忍生靈受苦。如人對殘障者,仍施於愛心一樣。至於修道者,為培養仁慈之心及元靈清淨,宰食這些帶罪六畜,無形中靈性被罪靈污染了,而影響修道功程。況素食可以寡欲淨心,有益修道。牲畜血肉之體,體污性濁,多食令人多慾神昏。故自古以來,凡修道者都主張淡食寡慾,其理在此。

楊生曰: 原來如此。

濟佛曰: 自古以來畜道顯化奇蹟甚多,今再講述一則「龐居士夜聞驢馬訴說前因,後來覺悟修道」的案證參載「畜道輪廻記」。

            唐朝時侯,襄州府衡陽縣,有一位居士,姓龐名蘊,字玄眾。家道豪富,世代書香,自小就領悟妙法,立志求悟眞理。首先投拜石頭禪師,後又參學於馬祖禪師的門下。從此了悟心性,通徹眞空之理。龐公平日為人,憐孤恤寡,樂善好施,賑濟貧人,救人之急,不遺餘力。在當時,有二位商人,本身經商沒有資本,來到龐公家中,向龐公要求借白銀一千兩。龐公欣然答應,商人取得貸款,想進城營商,可是財物過重,他們無力行走,龐公乃將飼養的驢馬交給他們,以作脚力。二商人行到古樹下歇息,就相議說: 「龐公果然有慈心,竟沒有將這筆登記在帳上,如今我們可以將這筆錢侵佔,不必歸還。」說完驢子突然說起人話: 「我前世向你借三升大麥米,暗昧不還,如今出世為驢,為你背負三十里路,以抵償虧欠你的債。現在,我債已還畢,我就要回去了。」二商聽驢這樣說,一時大驚,趕緊將白銀送還。龐公奇怪問商人: 「為何將銀子退還? 」二商於是將驢作人言,轉世還債的經過說了一遍。又說: 「我們深怨自己後世也會如此,所以將銀子歸還。」隨後,各自回家。

        龐公於夜間走到驢馬欄邊,果然聽到驢馬互相討論今生轉世須酬還前因多少的事,乃仰天嘆道: 「我本想助人,竟不知反而累人! 」深深大悟。不久,將家裡的金錢財寶收集起來,裝在船上,準備悉數沉入大海。船行到漢陽江中,忽然有五百名海洋賊盜,要來劫奪龐公的金銀。龐公乃將二商借貸銀兩,驢子作人言訴說還前債的經過向海盜們說明。海盜們聞言大驚,心中悔悟不已,說道: 「我眾人皆願出家修行,願隨你持齋修道。」龐公於是將銀兩送入佛寺,作為五百名修行者的齋糧。後來,他們修成有名「五百羅漢」。

     龐公棄富樂貧,其女以編作瓜籬度日,其子耕田為生,龐公夫婦子女四人都發心修行。龐公度五百名人眾,滿心歡喜,日夜更加慇勤修煉,菩提覺性圓明,悟進無生地位。後來,全家皆修成正果而去。

    後人作偈曰: 好在回心向善修。借錢負本作驢牛。

              心中藏毒難逃苦。無義錢財莫得求。

    眾生看了群鷄驢馬叙述前世因果,當更為深信因果報應之眞實性。宜警惕驚心,歸向正道,認眞修行,方免誤入歧途,墮落惡道。今日訪問至此,我們準備回堂。

楊生曰: 遵命! ......

濟佛曰: 聖德堂已到,楊生下蓮臺,魂魄投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