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树上与鸟说机
济公活佛 降 民国七十年九月廿八日
岁次辛酉年十月初一日
诗曰: |
蝴蝶穿林百鸟飞。一团和乐少网围。 |
|
天然生化天伦乐。日暮黄昏燕鸟归。 |
又诗: |
鸟飞羽脱复元来。树上安居实快哉。 |
|
人住高楼心性堕。欲财色火化成灰。 |
济佛曰:蝴蝶穿梭花木之间,群鸟飞翔天空,没有界域限制,无人管辖,何其逍遥自在! 世人住于尘世,如果奉公守法,不贪不取,不淫不诈,虽然法律有千条,也拿你没有办法! 不「犯法」则「无法」,逍遥人间,不是也像「庄周化蝶」、「禅师化鸟」吗?
杨生曰:庄周梦蝶,故有逍遥游,禅师化鸟是否鸟巢师呢?
济佛曰:正是。人也要有这种心境,才能过欢乐的生活,得失不要看得太重,得到的东西,如果不好好把握,终有一天会失掉它,如果能检讨失去的原因,那么失东也许会补西,最怕的是「得意忘形」,或「失意妄行」,那么成功注定失败,失败化为毁灭。于今金三唱,大道普传,人各有志,如能将天赋的使命,四处去广度有缘人,所立下的功果,是无涯,无尽的!
杨生曰:恩师说得是,弟子立志行道度人,游方四处,见道助道,以了己之心愿。五年前,缘至中州,先后代天宣化,随 师着成「天堂、地狱」游记,可谓费尽心力,自觉已完成「助人、助堂、助道」使命,「天堂游记」着成后,奉 瑶池懿命,创设「圣德堂」以弘扬大道,然人心难测,有一二短见之士,认为有损其利益,颇有微词,困扰弟子,不知 恩师有何看法?
济佛曰:哈哈! 古至今,能将天地之玄机,揭示无遗,只此「天堂、地狱」二游记。着书责任已完,故须他处开荒,驾慈航,另辟一条航线,为了众生,乘风破浪,何惧苦海浪波大!目前天开普渡,已非昔日单传独授之时,故处处阐道,此为适应世界潮流之所需,办道不是独门志业,你之辛劳感动天人,能在功成之时,急流勇退,可谓明智之。万法不离「因缘」,况且上天为加强普度,广开无量法门,愿家家设佛堂,人人多宣化,新堂之设,正符天意,世人岂可因私心作祟产生嫉妒呢! 昔曰惠明禅师求道心切,离开东禅寺,问六祖惠能曰:「惠明今后往何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惠明到了江西「袁州府」,就停留下来,在该府的「蒙山」即安处弘法,惠明禅师此生在此建立了弘法道场。老衲当初若仅守在灵隐寺,恐怕无人相识了。自古以来,学佛修道之士,莫不行天下,广渡有缘,况弘化度众,仍在因缘。要主持何处道场,冥冥中的因缘亦有安排。你能认理归,突破万丈重围,有平衡圣门参差之弊,语云:「缘至聚,缘尽则散。」吃不到葡萄的人,当然喊酸。老衲在此呼吁天下各善堂,领命代天宣化,要顺天行事,以公正之心,推弘圣业,切勿由「道业」变成「怨业」,如此庸俗行为,开堂阐教,已失意义。鸾门兴衰,系于正鸾之身,凡为正鸾者,不可被人情左右,识神用事,将道化为魔,如此失去世人信服之力。
杨生曰:正鸾之使命重大,但以弟子之见,鸾门参差不齐,是否有何方法令正鸾传无误呢?
济佛曰:以佛法言,现为末法之期,天地正气消失,道魔参杂,故鸾盘如散沙。有者乩灵未足,文词不达,亦言为无极高降笔挥鸾,令有识者,贻笑大方。鸾笔即神笔,下笔文句传神超俗,理合中庸,不偏不倚,才能代天而言,否则如黑云乱流,狂风暴雨,言正为邪,说假为,此乃是世上之凡笔,识神之作品。故要代天宣化者,首要静炼身心,如禅人入定,无有外缘印心,一片空白,神迹传,句句理;若心为识神所染,沙盘印字,并非天来神意,则一字之差,天渊之别,遗祸非浅。故老衲希天下众生,阅读鸾书,当要选择,取有理者信之,无理者弃之,不然便流为迷信,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故老衲劝世人:「信乩不如信理。」愿众生心性勿被人情左右,及受到文字迷惑,要拨开这些「迷障」找到正的「自我」,如此你才是「觉者」,否则只是一个无知的修道人。
杨生曰:恩师说的中肯,点破了许多玄机。
济佛曰:哈哈! 远离是非地,跳出名利圈,寻找「济公」的佛殿,愿大家修成「活佛」的法身,来去自由,何能为外缘所拘! 杨生上莲台,继续著书,完成我们的圣命吧!
杨生曰:我已坐稳,请 恩师出发。
济佛曰:贤徒坐在莲台上,有什么感觉呢?
杨生曰:五、六年来,频坐莲台,在飞奔的莲车上,觉得安稳舒适,逍遥万分!
济佛曰:坐惯了这一台莲台车,历尽了惊涛骇浪,狂风暴雨,已没有晕车感觉,云游三界,需要有探险家精神,冒险患难,才能采得天地精英啊!
杨生曰:恩师夸奖了,一切都是 天恩师德的造就!
济佛曰:「天堂、地狱」两游记,风行海内外,造成空前轰动,洛阳纸贵,人争阅读,我们师徒沾光不浅。在圣道途程,已树立一个导世、引迷名碑,足供后世遵循,愿世人切勿利欲熏心,过河拆桥,而愧对仙佛及前贤,使后进无遵循目标,如此枉费上苍降道之苦衷。
杨生曰:我们只管耕耘,后头收获的人,是他们的福份。种树给人乘,也是造福桑梓,功德无量啊!
济佛曰:哈哈! 贤徒心怀若谷,志在四方,老衲也是喜欢云游四海,处处为家,师徒因有这份相同志趣,所以才能相出入三界、采取警世奇案,劝化世人。
杨生曰:弟子有穿鞋不穿袜的「陋习」一直都改不过来,不知这是何因? 恩师是否可以为弟子「对症下药?」
济佛曰:哈哈! 不穿袜子是标准「罗汉」啊!
杨生曰:但我无出家之意!
济佛曰:现时修道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居士,弘道度世,更容易度人。因目前佛法普传,道缘随俗,在家修道,不妨工作,半圣半凡,亲朋为伴,夫妇同修,内而齐家修道,外而推行社会慈善工作,如此不仅独善其身,更而兼善天下,内外双修,老少安怀,以建大同世界。
杨生曰:恩师说得有理,根据弟子观看各地寺庙道场,在家修道士,踏实地,热心替上天宣化,弘法传布福音,已收到净化人心功效。
济佛曰:因时代变迁,在家修道,可以减少许多家庭纠纷。「罗汉」,就是踏实地在弘法度众。我为罗汉化身,俗名为「修缘」,佯狂度世,出家而在众生之家,西湖灵隐寺留下一段异迹。我们师徒,有一段因缘,所以你会有此「陋习」。因此,今世才能一起缔造了「天堂、地狱」游记度世之圣迹。但誓愿未完,圣德新使命,有更宏大的圣命,要我们共同来完成,绝不能为外境之毁誉,而退志或忘形。法船有时一路顺风,但也有逆水行舟时刻。但求自己一日三省,莫管他人日日生非,则大道行来,自然而轻松了。我们现刻已到西方,以前著作「天堂游记」时,你虽来过,但未全部观赏,今日来此,另有一番风光,你可瞧瞧!
杨生曰:与 恩师一路对话,不觉来至此地,看见树木扶疏,处处鸟歌声,动听悦耳。在凡间未曾听到如此美妙鸟声,甚觉惊奇!
济佛曰:这些「天堂鸟」,当然异于凡鸟。是由凡间的鸟修炼而成,好像凡人修成圣佛,另有不同的「神气」,故天堂鸟唱出的歌声,不但超俗,还别有风味!
杨生曰:是「人上有人,天上有天,鸟中有鸟!」不知这些「圣鸟」,如何修成正果呢?
济佛曰:我们拜会 鸟巢禅师就可知道一切。向前进「逍遥精舍」晋谒 禅师吧!
杨生曰:遵命! 这里翠树林立,绿草如茵,好一个世外桃源。前面有一宫殿,上书:「逍遥精舍」; 但见群鸟跳跃于殿梁上,还有许多修行人出入,各个状甚逍遥,行走轻盈飘逸,与众不同!
济佛曰:他们都是天堂鸟化身,因在空中飞翔惯了,走起路来,轻飘飘的!
杨生曰:不可思议,鸟亦能化人身!
济佛曰:不奇,不奇! 人能转变禽兽,鸟化为人,那还有啥稀奇呢?我们进入精舍内吧!
杨生曰:遵命! 随 恩师背后,踏入逍遥精舍,看见里面有一位出家人正在禅定中,殿内梁上及四边还有许多很美丽鸟只,在歌唱、跳跃、两边站立了出家人模样的修士,看见我们进来,都合掌念佛号,表示欢迎!
济佛曰:这些化为人形的出家人,道力较高。那些飞入宫殿中歌唱筑巢鸟只,不日也能蜕化成为人身的法相。端坐之僧者,即是鸟巢禅师。精舍即是鸟巢。
杨生曰:曾闻 禅师之名,不见其面,如今幸会,福缘不浅。弟子为台中圣德堂圣笔杨生,奉旨随师 济佛,著作「畜道轮记」,今日来到西方逍遥精舍,拜见鸟巢禅师,请 禅师开示。
禅师曰:善哉! 南瞻部洲,蓬莱宝岛,台中圣德堂弘扬我佛正法,济佛、杨生,师徒奉命著作「畜道轮记」,阐述六道轮面目,教主如来,大为赞颂。佛法无边,应化圣德,著作奇书警世,遏止世界恶端,书中宣扬佛法,慈悲、戒杀、放生之理,尽述无遗,有挽回世界凶恶杀气,励行慈悲仁道之功。此书为如来法宝,救世针针,三界无不赞扬,六道更为欢颂。今日二位来此,我早已知之,正在禅定游于鸟语禅音之中,一时人我两忘,故慢起迎接,请济佛、杨生勿见怪!
济佛曰:禅师正陶醉于大自然境界之中,我们师徒冒昧惊扰,请禅师勿见怪了!
禅师曰:济佛汝我同是禅师,各有一套禅机,请勿相逗。
杨生曰:禅师「语」中,别有「声!」禅师谈话果然有「禅味」!
禅师曰:我无何道法,空有这张叽叽喳喳鸟嘴,唱些「口头禅」而已。倒是世人不弃还蛮欣赏! 现在世人养鸟风气很盛行。高楼大林立,树木都被砍光,小鸟无处筑巢,有的归山去修行了,有的被捉来关在笼中,养于屋内,日夜喂以饲料、茶水,对鸟友们还蛮照顾! 我在此代表牠们,向人类致谢! 不过笼内小鸟,有时唱不是山歌,而是囚鸟之歌,只怪人类灵性不够,听不懂鸟语,否则早就被你们给「放生」了!
杨生曰:禅师的禅音美妙,弟子听了甚有心得,回堂以后一定尽力鼓励世人放生鸟类。
禅师曰:感谢杨生的善心,你们在「明德水库」等数处放生了不少鸟类。我一一心领,而记其功德。鸟为大自然之物,如果无伤害人类,愿世人高抬贵手,切勿张网捕捉,那是缺乏仁义爱心的行为。我若张绳架在路上,世人骑车一过,人车两倒,跌倒路中,再给予搜身劫物,然后绑回禁在屋中,供你三餐美食,更要你唱歌给我听,甚致杀来烤肉,有谁乐意呢?
杨生曰:禅师比喻甚妙,世人听了禅师为鸟类诤言。一定有所感慨。弟子有一疑问,请 禅师开示。
禅师曰:杨生问之无妨。
杨生曰:西方佛国,鸟语花香,逍遥殿内,鸟只飞翔,牠们吃什么呢?
禅师曰:天堂鸟不食虫类,牠们在凡间修行多年,功德足够,而灵性飞升西方。牠们在人世为鸟时,只食树、花蕊、甘露清水,过淡泊生活,有僧人风格,所以灵性清明,才能超越凡间而进入无极天空、西方极乐世界。在殿内的鸟只,功果日渐成熟,牠们于此再加修炼,已经不思饮食,如蚕作茧为巢,不饮不食,渐渐蜕变。此处之鸟,亦是相同。筑巢于逍遥精舍梁(树)上,渐而脱羽化身,语云:「麻雀虽小,五脏齐全」。神鸟脱羽后,已有人体胎形,经一段时间,可以化为人形,再加修炼,即现法相。
杨生曰:奇妙! 奇妙!
禅师曰:我有「鸟巢禅师度白侍郎之故事」传世。杨生可以将此典故附于「畜道轮记」中,作更深入印证。人能修道,鸟亦能修道; 人、鸟体虽不同,但其灵性无异。人类尚常期望化为天上的飞鸟,飞翔空中,逍遥自在; 逍遥精舍即是自在地,欢迎飞鸟返巢,亦望世人放鸟归于山林。
鸟巢禅师度白侍郎
昔日西天佛祖,观见娑婆世界儿女,造作罪业,不思返本还源,不得归家,就差二位祖师下凡,劝世度人。二位祖师曰:「我二人恐怕迷失东土,不能归家。」佛祖曰:「你若迷失东土,我就另差人度你归家。」
二位祖师各自临凡,投胎出世。一人投在白家出世,名曰:「白乐天」,官拜侍郎之职。一人投在马家出世,名曰:「马天章」,官拜翰林院大学士之职。这马天章时常看经典悟知前因,就辞官往大双林出家修行,功圆果满,自东土回来觐见佛祖。佛祖问曰:「你下凡去度回多少人?」马天章曰:「我师兄投在白家出世,名曰:『白乐天』,官拜侍郎之职,被红尘所迷,不能归家。」佛祖曰:「你尚不能度一众,反而失去同行一人,你自回家乡是何道理? 你须再下凡,去度白乐天归家,安级定位。」
马天章此时心中思想,白乐天现在年近八旬,我若再投胎,不及度他。信步而行,来到秦望岭绿水桥,看见傍边有一棵古松树,树上有一个鸟巢,马天章实时投在鸟卵出世,变化为人面鸟体,称为「鸟巢禅师」,终日开堂说法,劝世度人。
有一日,白侍郎骑马进朝,来到秦望岭绿水桥边经过,看见众人围聚听法,白侍郎就叫家人去看众人围聚何事? 众人说:「这树上有个鸟巢禅师,尽日开堂说法,劝世度人。」家人打听回来,就将此事从头至尾禀了一遍。白侍郎曰:「既然如此。」就勒马进前,乃问曰:「禅师你说何经? 行何道?」禅师答曰:「你行你路,我说我经,相逢不下马,各自向前程。」白侍郎就下马又问:「禅师你生在何处? 日间化何缘? 夜间那里住?」禅师答曰:「我生在无相天,住在青松里,日间十字街头化度有缘人,夜间依然空里住。」白侍郎再问禅师曰:「何为正宗? 何为眷属? 何为天堂? 何为地狱?」禅师答曰:「我依三藏经书为正宗,普天下诸佛为眷属,遇善人为天堂,遇恶人为地狱。」白侍郎问曰:「敢问尊师,如何是道?」禅师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就是道。」白侍郎曰:「此话三岁孩童也晓说。」禅师曰:「三岁儿童也晓说,八十老翁行不得。」白侍郎曰:「我观禅师,你身居古树,五丈之高,岂不危险乎?」禅师作偈曰:
身居古树五丈高 空中寄足永坚牢
清风明月常作伴 纵横自在乐逍遥
禅师曰:「我观侍郎你比我危险更甚矣。」白乐天曰:「弟子位镇江山,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何险乎?」禅师答曰:「叶火相交,气息不停,岂言无险乎?」
禅师作偈曰:
为官尽日伴君王 日伴君王伴虎狼
五更三点朝皇帝 朝花艳冶暮凄凉
白侍郎听闻此偈,心中开悟,欲拜为师,对禅师曰:「再宽数月,我就来拜你为师修行。」禅师就许他。白侍郎作别而去,后来被红尘所迷,遂未来拜。
有一日,禅师知他凡情太重,亲自来到白府,但不能见面,就将诗题在粉壁之上。
禅师即题诗曰:
刀笔为官四十年 是是非非有万千
一家饱暖千家怨 半世功名百世冤
有一日,白侍郎出来,观看粉壁上诗句,念了一遍,心中觉悟,来见夫人,白侍郎曰:「我虽然官爵高居,将来难免『无常』两字,去到阴司,有八百斤罪业难担,我今意愿入山修行,减了多少罪业。」夫人曰:「相公你错了主意,家居千日,福在一人,莫说相公你有八百斤罪业,就说是千万斤罪业,奴一家大小都要替相公你去分担,何须相公挂意,要入山修行何用?」白侍郎对夫人曰:「我今夜要备办酒筵一席,点灯结彩,合家开怀畅饮。」宴之中,白侍郎三杯以后,即将龙灯吹灭一盏,就问家里众人,何人将此龙灯吹灭一盏? 众人俱知白侍郎自己吹灭,无人敢担认。白侍郎就问大夫人曰:「龙灯你吹灭么?」大夫人曰:「奴不知。」又问二夫人:「此龙灯你吹灭么?」二夫人答曰:「奴也不知。」再问三夫人:「此龙灯你吹灭么?」三夫人答曰:「奴亦不知。」又问四夫人曰:「龙灯是你吹灭么?」四夫人答曰:「奴亦不知。」后问其子:「此龙灯汝吹灭么?」其子答曰:「明明是爹爹你自己吹灭龙灯,反说一家众人。」白侍郎言曰:「我今看破家众人心事,我只吹灭小小龙灯一盏,一家大小就无人敢来担认去,若作得罪业,日后到阴司,阎君铁面无私; 在阳间行善功,到阴司有人恭敬,接引西方,吾作此罪业,到阴司有十八层地狱,八百斤重担,你众人焉肯替我分担去? 看破世界从无长远之计,吾今愿要入山修行学道。」
白侍郎作偈曰:
合会堂前一盏灯 我今吹灭有谁承
一家大小无人认 谁肯分担八百斤
白侍郎言曰:「譬喻自身有病苦痛,只有自己受苦,无人替得。」次日白侍郎,竟往秦望岭绿水桥,参拜鸟巢禅师为师,修行学道。
再说白府四位夫人看见相公入山修行学道,惦念夫妻恩爱之情,两眼流泪,心中痛切伤悲。家人遂对四位夫人言曰:「汝等不必苦楚伤情,亦是无益,待小奴入山去请老爷回转府中来相聚会。」家人奉命来到秦望岭绿水桥,拜禀白侍郎曰:「小奴奉夫人之命,特来恳请老爷回府,夫妻再聚会。」白侍郎曰:「我在此参拜师尊,学佛修行,正是一日清闲一日仙,无忧无虑乐安然。」家人再禀曰:「夫妻恩深情重,老爷岂能割舍乎? 不念功名盖世,富贵安得弃舍乎? 伏望老爷回到府中,夫妻重相逢。」白侍郎曰:「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 功名盖世徒何用,转眼成空罪难当。我今看破世情,不要回府,我有书一封,付你带去与夫人知。」家人奉命带书回府,入内禀知夫人,遂将老爷言语说了一遍,老爷有书一封,请夫人观看便知。四位夫人即将书拆开,观看其书曰:
为官终日细沉吟 紫袍无心懒整襟
罪业案情由我作 阴司地府有谁亲
即将官职为僧职 脱凡身即佛身
寄语贤妻休再会 从今不必问来音
四位夫人将书看完,大夫人言曰:「相公如此决意修行,咱姊妹都愿意随相公去修行吗?」三位夫人齐声说:「愿同修行。」大夫人遂修书一封,付与家人带去,与相公知情。家人奉命入山求见侍郎,禀曰:「四位夫人愿意同修,有家书一封请老爷观之。」白侍郎将书拆开,观看其书曰:
缄书一到即开吟 读罢妻儿泪满襟
烈女不堪重再会 夫妻何必更相亲
君今既悟为僧去 妾亦为尼舍色身
但愿西方同善果 九莲台上礼观音
白侍郎看信已毕,遂曰:「难得贤妻如此信心,待我回转府中,劝化一家修行。」对家人言曰:「你先回府去,我随后就来。」家人回府,将言禀过夫人知情,四位夫人欢喜,就娇妆打扮得齐整出来,迎接相公。
白侍郎看见作偈曰:金枝玉体伤人剑 头上珠翠刺人鎗
胭脂花粉迷人鬼 眼中流泪泼人汤
大夫人开言曰:「相公你虽然曾割舍得奴姊妹四人,独不思府中高楼大,锦千般。」
白侍郎答偈曰:高楼不久属荒亩 锦绣犹如只破裘
楼阁千间夸何用 难免无常一旦休
大夫人言曰:「相公你虽然舍得高堂大,独不思金银千箱,你心中可思得割舍么?
白侍郎作偈曰:黄金半壁未是金 同床共枕未是亲
双手拨开生死路 终然金玉付他人
白侍郎再作偈曰:二十年前是我妻 即今夫要分离散
持刀割断腰下带 你在东来我在西
大夫人曰:「相公果有心修行,是奇男子,奴今也要学修行。」侍郎曰:「妳是女流之辈,怎么晓得修行?」大夫人言曰:「奴今看破天下事,如一局棋,一子差,满盘错。」正是:「朝中宰相三更梦,万载君王一局棋。」大夫人作偈曰:
珠冠宝贝今不要 夫妻恩情今日休
前生不修今为女 诚心用意再重修
夫要修来奴要修 因缘随分度春秋
三教圣人男子作 观音菩萨女人修
侍郎曰:「大夫人既要修了,二夫人你意如何?」二夫人曰:「奴今也要学她修行。」侍郎曰:「妳今怎么晓得修行?」二夫人曰:「奴记昔日庞居士,将家财金银宝贝悉沉沧海,庞招女能得安分乐贫,卖菰篱度日,后来庞招女也修成得正果,奴今也学她修行。」
二夫人作偈曰:珠翠绫罗今不要 鸳鸯枕今日休
我今要学庞招女 方显奴家道法高
夫要修来奴要修 西方妙意各自求
十八罗汉男子作 文殊菩萨女人修
侍郎曰:「二夫人既要修了,三夫人妳意如何?」三夫人曰:「奴今亦要学她修行。」侍郎曰:「妳今怎么晓得修行?」三夫人曰:「奴记昔日梁武帝,弃搭江山,不图帝王之位,后来修成正果。醣氏皇后破了斋戒,后坠蟒蛇报应,梁武帝念夫妇之情,求志公禅师代他忏悔,方得超升。
三夫人作偈曰:夫妇恩情今日离 沐浴斋戒今日持
我今要学梁武帝 七宝金身智慧明
夫要修来奴要修 西天一气各自求
三千诸佛男子作 普贤菩萨女人修
白侍郎曰:「三夫人既要修了,四夫人妳意如何? 恐妳青春年少不能修行。」四夫人曰:「奴虽是女流之辈,青春年少也要学她修行。」侍郎曰:「恐妳半途而废。」四夫人曰:「奴记得昔日妙善公主,除了色身,不招驸马,后来修成观音菩萨,至今万古流传,奴今也要学她修行。」
四夫人作偈曰:十八青春心意坚 为生死紧向前
我今要学妙善样 诚心同虎亦不悬
夫要修来奴要修 长生妙诀各自求
八洞神仙男子作 瑶池王母女人修
白侍郎曰:「一家大小都要修了,后日同登极乐国,亦不负我修持之功。」
白侍郎乃作偈曰:感谢菩萨暗扶持 四位夫人同归依
凡间相会知觉醒 佛榜标名众人知
一家大小俱回头 多谢贤妻解我愁
苦海沉迷今上岸 前生修来今又修
白侍郎作偈已毕,就命一家大小人等,齐往山上拜鸟巢禅师为师,行出大门外,看见粉壁上有诗一首曰:
满腔存恻隐 片念绝粉缠
回心知感悟 参道学圣贤
白侍郎乃作偈曰:紫袍金带无心要 麻衣柱杖自天然
有人问我修行路 云在深山月在天
白侍郎行至半途,遇一故友,名曰:「李观察」,言曰:「家中有一个人从海上而来,观见一座仙房,说是白乐天所居,今日果然在此相遇,故作诗一首送与侍郎。」诗曰:
近有人从海上来 海山此处见楼台
中有仙房开一座 此处要待乐天来
白侍郎看诗已毕,含笑就回诗一首和之:
吾学真空不学仙 劝君此语莫传真
海山非是我居住 归者归去极乐天
白侍郎吟诗已毕,同四位夫人一家大小人等,入山同拜鸟巢禅师为师,精进修行,其后一家修成正果。
济佛曰:今日感谢禅师妙理篇篇,所附度白侍郎经过一卷,世人阅后定能有所觉悟,杨生准备回堂吧!
杨生曰:今日闻 禅师篇篇妙理,耳目一新,心中开朗不少,感谢之。
禅师曰:客气!送驾!
杨生曰:我已坐稳莲台,请 恩师回堂。
济佛曰:圣德堂已到,杨生下莲台,魂魄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