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阿彌陀佛 回主頁  简体字版 English

() 法藏因地

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達四十二之久。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

法藏比丘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世間自在王如來應其心願,為法藏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說是法時,經千億歲。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起發無上殊勝四十八大願,要成就能超越一切諸佛國土的清淨佛國,十方眾生,以至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來生其國,皆得阿惟越致菩薩,永不退轉,皆得紫磨真金色身,皆得三十二 大人相、八十種 隨形好,具五神通(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皆當成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法藏比丘,思惟五劫,對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圓滿成就西方極樂世界。

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現在西方,距離我們娑婆世界,過十萬億佛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阿彌陀」意解「無量壽」、「無量光」;「佛」, 智慧覺者。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故阿彌陀佛亦號無量壽佛、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 一真法界、十法界、六道輪迴之由來

世尊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圓證佛果而後說:「奇哉!奇哉!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見《華嚴經》)

所有眾生本來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大圓滿(智慧、德行、才藝、福報大圓滿),只是被妄想、分別、執著所障礙。大圓滿從沒失掉,只是有障礙而已。因為有妄想,妄想就是無明、就是不覺,所以才有一真法界裡面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而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就是從無明妄想裡面變現出來。

十法界從不平等裡面變出來,從分別變出來。你對宇宙人生、對人、對事、對物起一念分別心, 就變成十法界,就有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人、餓鬼、畜生、地獄這些現象了。眾生就是迷了,不知道虛空法界,所有國土眾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是因為眾生再有執著,六道就從執著裡面出現,愈是嚴重執著,那是三惡道,堅固嚴重的執著,那是地獄界。

《仁王經》上說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淨空老法師常言,電影一秒廿四格菲林底片的轉動,人們便可把電影當成真實看。一秒鐘快打四彈指,便是二百四十剎那,二十一萬六千生滅,故眾生怎不會把自己所處身的法界(即是人道),以假為真,執著下去,不停輪迴六道之中而不自覺?

故要恢復如來本性,便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棄,於是便可超越六道、十法界,那就住如來家了。世尊把這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給我們聽,這裡面就是一個因果關係,妄想、分別、執著是因,十法界、六道輪迴是果報。妄想、分別、執著是罪障,罪障消滅了,功德才圓滿。

「功」是講修行的功夫,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棄,這叫「功夫」。「德」是你得定、得慧、得一真法界。圓滿的功德就是圓滿成佛,等覺菩薩的功德還不圓滿,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仍有最細微的妄想還沒放下,當一品無明也放下,功德才圓滿成佛。

() 持名念佛,求生淨土,不退成佛

淨空老法師常言,《大乘起信論》說從初發心住菩薩起開始修行,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修成後第二個阿僧祇劫便登地,從初地修成至七地菩薩,但當中可有進有退。第三個阿僧祇劫修八地至法雲地菩薩,即十地菩薩。之後,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

一個阿僧祇劫之長久,不可思量,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一個阿僧祇劫等於人間的年歲是一千之後加上八個萬兆(1,000之後加128個零),亦有一說是10之後加上56零,無論如何亦是天文數字。

是故淨空老法師常言,在八萬四千法門,宗門、教下,以「持名念佛」是最適合末法眾生修行。持名念佛即是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而持名念佛亦是淨土宗四種念佛(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中的徑中之徑,業障深重的凡夫,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依仗阿彌陀佛本願力,即得往生西方淨土,帶業往生,壽命無量,度脫生死,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何以故?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淨土宗他力救度的核心,善導大師: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即深信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若聞阿彌陀佛名號功德,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心心回向發願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裡包含了「信」「願」)

「即是其行」指十方眾生的往生因行早已由阿彌陀佛修行成就(這裡是「行」)。阿彌陀佛以五劫時間修習功德,成就四十八願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將五劫思惟及兆載永劫的修行功德作為十方眾生往生之因,全部收攝於「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中,至心回向給十方眾生。是故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信、願、行,「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即阿彌陀佛悲願的載體,亦是阿彌陀佛智慧及功德的全部,日夜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與阿彌陀佛的悲願相應,即獲阿彌陀佛所回施的無上功德。

是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帶業往生西方淨土,作阿惟越致菩薩(中文意思是不退轉菩薩,七地以上大菩薩稱號),住不退轉,致成佛道。是故淨空老法師亦常言,持名念佛法門是捷徑,至少省了二個阿僧祇劫的修行時間。

() 帶業往生之真義

淨宗法門雖說帶業往生,可要知曉,所謂帶業是帶舊業,不是帶新業。新業就是你現前所造的,這個不行,沒有這個道理的。現前你所造的,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障礙,你去不了。帶業是帶舊業,就是你沒有學佛之前,你所造的那些業障,這個業障可以帶去。

 

現在覺悟了,從今以後決不再造惡業,你才有救啊! 不是說帶業,我現在天天還造罪業,沒有關係,將來還能往生。這個想法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學佛要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覺悟就是明白,明白道理,明白事實真相,絕對要斷惡修善,這樣,罪業才能消滅。這個消滅,是佛方便語,我們懂得。實在講就是「伏」的轉變,罪它本身是消滅不了的。轉變也等於消滅,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它是個轉變,功德才能達到圓滿,一直到成佛,成佛才叫究竟圓滿。

 

 

() 世尊如何成佛

 

諸位大德同修,世尊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最想令眾生得益是依仗阿彌陀佛本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此話何解,如何出離三界六道成佛,因眾生根器不同,世尊才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全都可以教你出六道,隨眾生根器及因緣所去學習。末學是修學淨土弟子,故為大家介紹《佛說阿彌陀佛經》末後數段經文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世尊親說自己在此五濁惡世,為世間說難信之法 (即念佛法門),行此難行之事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十方諸佛所共同稱讚,是故以此經文為引證,世尊亦應是執持阿彌陀佛名號而成佛,是故最快捷穩妥成佛,唯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淨土的方法就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具足信願行,故我等下劣凡夫,不依念佛法門,還可依靠什麼?

 

 

善導大師: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希望諸位大德同修能遵循念佛法門,發無上菩提之心,不懷疑,不夾雜,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同生西方極樂世界,同生淨土,同圓種智,阿彌陀佛

 

 

妙音居士  合十

甲申年九月十三日

Description: C:\backup website 2017\public_html\images\ch\btp.gif

 

以上拙文參閱取材自: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淨空老法師講述的《種善因得善果》
佛恩居士編輯的《走近佛教》
淨空老法師影音光碟「虛空法界
國土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拙文中若有錯漏地方,懇請各位大德,多多包涵,亦歡迎大德不吝賜教
  miaoyin2006 @ gmail.com)

It is the Buddha's wish that all beings
will one day awaken and leave unhappiness behind.
 All of us have the same potential as Buddha to awaken.

We chant to touch the Buddha within us --
 to become one with all Buddha.

"Amituofo"

As one chants and becomes absorbed in the sound of the
name, worries and distractions will gradually fade and
be replaced by feelings of natural serenity and joy.

"Namo Amituofo

"

This gentle "Homage to Amitabha Buddha" can be
a peaceful accompaniment to activities such as
walking, driving or simply b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