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 賢 嘉 言 錄

釋 今 照 法 師  編 集 第 一 冊

      世 間 法   出 世 間 法

       

回主頁

回總目

第 一 頁

第 二 頁

第 三 頁

第 四 頁

第 五 頁

第 六 頁

第 七 頁

第 八 頁

第 九 頁

第 十 頁

第 十一 頁

第 十二 頁

 

凡一言一動,常思有益於人,惟恐有損於人,不惟積德,亦是福相。

謙遜是高貴的克己工夫。

恕心養到極處,祇看得世間人都無罪過。

看天下無箇不好的人,胸次方見其大。

自反是省事養氣。

度量放寬些,一切好壞都要容得。

禮義廉恥,以之責己,則能寡過,以之責人,必致寡合。

平生只會量人短,何不回頭把自量。

只知反己,不必責人,方能處久。

君子尊賢而容眾。

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見得天下皆是好人,意氣平和。

慎言,不批評人。

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 大丈夫不可無此度量。

世間大福德人,必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

氣不平,則發言多失。

用人當取其長,而捨其短,若求備於一人,則世無可用之才矣,用人須錄長而補短,不可責短而捨長。

贈人以言,重於珠寶,傷人以言,甚於劍戟。

罔談彼短,我豈無短,靡恃己長,人各有長。

欲人無聞,莫若勿言。欲人無知,莫若勿為。

人能是非吾言者,教我也,不可當面錯過,而生瞋怒。

失意事來,治之以忍。快心事來,處之以淡。

萬事處之以寬,福自厚。

逢人且說三分話,因人、因地、因時

用軟的方法,動他的情,不要用硬的方法,促動他氣。

寡言養氣,寡思養精。寡忿養性,寡思養神。

人之過可恕,自過不可恕。

耳目見聞為外賊,情慾意識為內賊。

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礙智,即得現前。

節約感情,不濫用感情。

長命報 - 見恐怖者施與無畏。

多病報 - 惱亂父母,惱亂賢聖,令心憂惱。見怨病苦,心喜。

少病 - 供養父母及諸病人,施藥。

大威勢 - 見無威德,不生輕賤。

醜陋 - 忿怒、嫌恨, 於賢聖父母不恭敬,侵奪賢聖資生田業。

凡暴戾之氣,皆從傲慢而起,既覺自己處處抱歉,自然氣餒心平,不自我慢,勿貢高以欺人

殺瞋則安樂,殺瞋則無憂。

瞋為毒之根,瞋滅一切善。

修慈心觀,對治瞋恚。

性行柔軟,不求過人,不稱己善,怨親平等。不起分別,不生憎愛。

忍 - 八風吹不動。 念恩、報恩

一切眾生,皆未來佛,和合語。

性情暴戾,當時時作我,事事不如人想,縱人負我德,亦當我負人德想,覺自己對一切人皆有愧怍,歉憾無已。

左右圓融,不動感情。

別人之災,如自己之災。

浮躁改成沉著、鎮定、安祥

見到別人的醜惡,就是自己本性的反照。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

忍辱柔和是妙方,莫把他人過失揚,惹禍只因口舌閒話多。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長短,忍讓三分也不妨。

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麤(音操,通粗字)、離慳吝是人當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