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 賢 嘉 言 錄

釋 今 照 法 師  編 集 第 一 冊

      世 間 法   出 世 間 法

       

回主頁

回總目

第 一 頁

第 二 頁

第 三 頁

第 四 頁

第 五 頁

第 六 頁

第 七 頁

第 八 頁

第 九 頁

第 十 頁

第 十一 頁

第 十二 頁

菩薩百年千劫之間所罵言亦不生瞋心又百千劫之間所稱讚 , 亦不歡喜此了知人言音聲之生滅如夢如幻。

忍有十事 :

1.  觀我及我所相。

2.  念種姓。

3.  破除憍慢。

4.  惡果不報。

5.  觀無常相。

6.  修慈悲。

7.  心不放逸。

8.  捨飢渴 , 苦樂等事。

9.  斷除瞋恚。

10. 修習智慧。

菩薩常能修忍耐法 , 謙卑、恭敬、和顏、不害他。不讚嘆他 , 菩薩但作此念我當常說法離一切惡令斷貪瞋、痴、憍慢亂心、慳、嫉、諂曲以大忍法安立。

無毀辱一切眾生名忍辱波羅密自身破壞亦不瞋名親近波羅密說法令發菩提心名真實波羅密成就此三種謂之成就菩提波羅密。

憂則天地皆窄。   怨則到處為仇。

哀則自己束縛。   怒則大敵當頭。

完美名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

開口動舌無益於人 — 莫言。

舉心動念無益於人 — 莫起。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求肉體上愉快則日趨鄙俗。

求精神上愉快則自然高明。

慈父之恩高如山王。

慈母之恩深似大海。

盡孝勿辭勞轉眼便為人父母。

行仁休望報回頭且看你兒孫。

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墜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日常禮貌 :

儀表端正。舉止大方。謙遜有禮。斷除習氣。慈音和雅。快慢適度。慈容祥瑞。不苟言笑。凡所說法。要有法義。出語利人。不離佛法。老幼尊卑。先後有序。說法之外。不談雜務。不貪不取。得少為樂。清潔衛 生人人歡喜。

處世哲學: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說人非無求品自高。對人對事都以保持著饒恕的態度為高。別人對你錯了先以原諒的心裡寬恕他再客觀的分析他錯的原因向他勸告這檥叫人覺得您的寬比瞎 罵一頓結下了仇恨好得多。對人處事不應該從壞處去想。

靜以觀變 , 不要輕舉妄動。

少理閒事為佳即使一件事對你確有關連也不必妄自決策。聽取大多數人的意見然後決定應付辦法總會比你自己獨行獨斷好多。 眾事莫理眾地莫企

保持頭腦冷靜理智克制情感。

失意時毋太快口得意時毋太快意。

不要走極端。不可說偏激的說話。

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一動不如一靜你聽到之後不必表示自己的意見把事實弄清楚設法應付往往比不問確實否而立予還擊好上一萬倍。

至於是非如果在可能範圍內最好與對方坦誠相見彼此了解 , 他人自然無懈可擊。